好难
要换工作了

在三一集团工作了 1 年 10 个月后,我要离开三一了。

老实说,2023 年春节后以来的这段时间,我在工作上非常痛苦,原因是我卷入了一个“混沌”的项目中,以及我慢慢看清了三一这家企业的办事风格本质,以及越来越不适应它。最终,我选择骑驴找马,在找到后,就提了离职。

在三一工作的这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好坏,是如何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在我刚进入三一的那个时候,正值三一历史以来业绩最好的时候(我在 2021 年夏天入职,在 2019~2021 年这段时间内,三一的销售额、利润等,是自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在那段时间内,三一的策略是激进地扩张:大量地招聘人员,大量地开启新项目,各个项目也都给到十分充足的预算,员工也过得比较舒服(至少在我自身看来,以及观察的身边同事),工作强度算不上紧绷,整个就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情景。

但是当时间进入到 2022 年下半年,情况就变了,而且很突然:三一的经营数据大幅下滑。之前就根据信息了解到,工程机械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对于这类型的行业,在经历周期的上行和高潮后,大概率是周期的下行和低谷,但是我没想到是,周期的切换竟然如此迅速。三一内部的各种政策迅速紧缩:项目的预算减少,外包人员减少,紧接着就是年底的裁员…… 虽然我幸运地没有成为被裁的员工,但是和我同组且同为老乡的小伙伴,很不幸地被裁掉了……重点是,他是 2022 年夏天才入职的应届生,仅仅在三一工作了半年不到的时间……这件事情极大地震惊了我,在我看来,三一的这种做法实在太残忍,倘若是裁掉一个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老员工凭借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可以比较平滑地找到下一份工作,但是对于应届生来说,被裁后既丢失了应届生身份,凭借几乎为 0 的工作经验又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这件事让我明白,在三一的那些大领导眼中,员工就只是工具而已,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当效益不好裁员时,不会有任何情面,三一是一家几乎没有人情味的公司,这一点也加强了我想离职的情绪。

三一整体的做事风格可以被精炼地总结为:砸钱+强压+领导文化。三一员工的整体薪资水平是远高于地区平均水准的,大部分员工也是看重这一点才入职的三一,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嘛,但是来了之后就会发现,钱可不是那么好赚的,要么得学会溜须拍马跪舔上级,要么必须有极强的抗压能力+能同时处理多项事情的极高效率+能忍受长时间的加班和领导的频繁 PUA,否则作为员工是很难在三一长久地干下去的。


零零碎碎的随想(2022-01-15)

不知不觉就工作半年了,相比于四个月前,我对于工作的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系统的使用者逐渐多了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是在内部“自嗨”,现在则完全没有这种感受了,我们做的系统实实在在有了很多受众,也实实在在帮助整个公司的开发团队提升了效率,我们引发的小小问题,也确实会影响到不少人,我们做的事情,的确对于公司是有很大价值的。这样看来,工作上的事情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会不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当时的我还是比较幼稚呀!

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算是一件好事,然而随着工作量的逐渐增多,我的下班时间也慢慢变晚了,之前晚上回家还有一段休整的时间可以练练琴,现在基本上只剩下洗漱的时间,就得上床睡觉了,长期下来,我逐渐也有些倦怠了,因为我觉得最近这段时间的工作时间确实有些长,略微超出了我能够接受的范围。对于加班这件事,还未参加工作时,我比较抵触,参加工作后,我发现加班是无法避免的。只要存在企业间的竞争,企业的员工就必定要加班,只要还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我也觉得没什么(前提是有意义的加班,而不是为了加班而加班)。可是当超出了一定范围,不仅工作效率会严重下降,也会挤压掉空闲时间,让我没时间思考一些其他东西,也没时间锻炼和运动。不过我想目前阶段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根据老板的安排,后续会有更多的员工加入到我们中来分担工作,工作时间也能逐步回到合理范围里来。因此我也觉得,通勤时间短一些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多数时间花费在了路上,那将会更大程度压缩空闲的时间,我庆幸刚工作的我能住在公司附近,能够走路上下班,后续即使搬家或者买房,我也希望我能尽量控制通勤时间。

程序开发这项工作,对眼睛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我能明显感受到我的眼睛更容易干涩了,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未来在工作间隙还是要多多闭眼休息才行呀。

有时候觉得自己挺骄傲的,本科毕业就进入了一个地区内的头部公司,尤其是当周围的人得知我的年龄这么小,向我投来惊讶的目光时,都让我更充满自信了。我才刚刚满 22 周岁,我的前途是光明的,加油啊。只不过当上班成为常态,有时难免会觉得无聊与乏味,生活还是要有新鲜感的,可是作为程序员,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太大的新鲜感。所以我开始了自学钢琴,毕竟从喜欢周杰伦开始,我就一直想学钢琴了,只可惜目前的我只能买一架普通的电子琴在出租屋里对着谱子自己练习,以后我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要买一架好的真钢琴,嗯。


工作两个月了

工作两个月了,在这个中秋假期,就写一些东西吧。

我就职于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下的数字化相关部门,负责维护一个内部的“中台”系统,供公司里的其他开发者使用。该平台集成了 DevOps 流程所需要的几乎所有功能。当其他人开发项目时,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需求发布 -> 需求处理 -> 敏捷开发 -> 测试 -> 部署上线,这样一整套完整的流程。

该平台的原型是从其他公司购买来的,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以适应自己公司的相关需求。作为内部系统,开发 deadline 相对宽松,需求的解决不是非常急切,加班也不多。另外,即使很偶然地出现了线上事故,造成的损失也相对较少,这些都算是好处。其他方面,比如薪资,工作条件等,也挺令我满意。

不过,由于该系统使用的人数很少(日活跃用户撑死也只有 500),所以对于并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许多时候都是只求功能,不求性能。有时一想到自己负责开发的系统只有区区几百的内部人员在使用,甚至会觉得我们只是在自嗨……成就感没有很高。而且,我在熟悉了平台的整个开发流程和相关技术,成为了一个“熟练工”之后(这件事两个月完全可以做到),我无法接收到那些更复杂的业务需求以及更高并发的要求,也就是说,我无法进一步学习并且提高自己了,这算是做内部系统的一个劣势。这也让我有一些隐隐的忧虑,因为在制造业公司的程序员,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软件,为了公司能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能,创造更大的利润,总体的上限比较低。我也进一步体会到,大型公司分工之细致——每一个组,每一个人,都负责一小部分事情,然后合作起来,把大事情做好。目前的话,就只能把自己这颗螺丝钉做好了。

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是,之前积累的很多知识,到了工作中才发现,实际用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我想这也是分工细致所导致的,但转念一想,如果每一部分的知识都要用到的话,那就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事情(例如同时要做前端、后端、测试、数据库调优、运维等),那样的话,工作又会变得很忙,可我不喜欢很忙……总之就是如此矛盾,有人说“大厂螺丝钉,小厂干杂活”,想了想,也许真就是这样。


喜欢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