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的历程

为什么记笔记

大学之前,我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所有学过的知识都会被老师重复再重复,不断加深印象,年少的我记忆力还足以应付记住这些知识;另一方面,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再加上书本太多,用来记笔记的本子时常被我弄丢,丢了几次之后,索性就不记了,最多只有课本上稀稀拉拉的一些小笔记。

后来读大学了,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迫于常常遗忘,我在自己的电脑上,开始了记录笔记和整理笔记的历程。更重要的是,由于以前的教训,我的一个核心需求是:寻找一种永远不会让笔记丢失的方案。

初期

最开始不会什么高大上的技巧,直接用微软的 Word 记笔记(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吧),后来接触了 Github 才知道了 Markdown,契机是我曾有一次搜索:「README.md 是什么文件?」。

发现了 Markdown 的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快速把它学会了,因为它太好用了,语法简单上手快,功能也多,代码行、图片、表格…… 可以直接渲染成网页,十分纯粹又十分漂亮,看着就舒坦,于是我的笔记一律都改为使用 Markdown 来写了。

然后我开始寻找写 Markdown 的工具,就又发现了一个神器:Typora。常规的 Markdown 编辑器一般是分两个屏,左边是 Markdown 源码,右边是渲染后的界面,或者干脆只能写源代码,要用浏览器打开才能看到渲染后的样子。而 Typora 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当我写下 Markdown 源码时,显示出来的直接就是渲染后的页面,所写即所见,干净利落。

为了实现永不丢失的目的,我采取了一种多地备份策略:先在 GitHub 上建立一个笔记仓库,clone 到本地,然后在本地的仓库中记笔记,再定期 push 到远端。当时的我,每次都隔一段时间手动 push,然后还手动上传到 Google Drive 和 OneDrive,当时的我连写脚本自动上传都不会(菜+懒)。这个策略持续了一段时间。

Notion 时期

后来,我买了一台 MacBook,一次偶然的机会在 少数派 上看到了关于 Notion 的推荐,于是我就去尝试了这个软件,发现很有特色!贴近原生的 Markdown 语法,基于“方块”的新颖编辑模式,还有其他功能,例如嵌入视频、ToDo 列表,Database 等,也都非常好用。最重点的是,学生凭借 edu 邮箱可以免费使用 professional 版本,真的十分良心。于是我把所有的笔记迁移到了 Notion。

然而,在与 Notion 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之后,我逐渐发现了 Notion 的缺点:它是完全基于 Web 的,也就是我所写的东西,全部被上传至云端,并没有本地保存一份,当我查看时,需要请求服务器获取页面。虽然这样方便了个人跨平台访问内容以及多人跨平台协作,但是也造成了问题:如果某篇笔记内容偏多,打开时就会加载很长时间,这个体验确实不太舒服。后来我又了解到,Notion 开发团队目前还在成长阶段中,而且服务器也时不时发生故障,造成很多人无法打开笔记,以及丢失笔记更新等诸多问题,具体见 Notion 官方推特。我不否认 Notion 是个很棒的产品,但由于我用不上 Notion 关于多人协作的功能(也许这才是精髓),发挥不了它的全部实力,再加上上述缺点,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它。

继续试错以及目前方案

再之后,我又尝试了几个其他的笔记应用,如 印象笔记logseq,都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 Typora。后来我学习了 rclone 这个命令行工具,它让我很方便地将本地内容与云端同步,于是我制定了一个更好的策略:在本地写 Markdown 笔记,然后编写脚本,每隔 2 小时,就自动使用 rclone 将笔记上传至 Google Drive 和 OneDrive,当然,我的 iCloud 是自动上传的。这样,不需要我手动操作,就轻松达到了多地备份的目的。这个策略是我直到目前还在使用的,算是一个简单又能满足我需求的方案。如果我之后想到或发现了更好的策略,也许我还会有所改变。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你也有记笔记的习惯,欢迎所有交流。关于 rclone 的使用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rclone 使用说明

Author: birdkyle7918
Link: https://birdkyle7918.com/2021/03/13/记笔记的历程/
Copyright Notice: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
请我喝杯咖啡(支付宝)